上海同济大学林思劼教授应邀于10月19日下午做客我院第39期铭师讲堂,在动力楼201会议室做了题为“Use of Zebrafish Model to Delineate the Property-Toxicity Relationship of Engineered Nanomaterials”的学术报告,我院相关方向的老师和学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会议开始时,冯光教授对讲座嘉宾做了简要介绍。林思劼博士2005年于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学士学位, 2010年于美国克莱姆森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2010-2015年加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国际著名纳米毒理学家Andre Nel教授团队从事博士后研究并担任项目科学家;2016年1月加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高通量筛选平台的建立及应用,(2)纳米材料的生物及环境效应,(3)纳米材料在水处理及环境污染物治理方面的应用,(4)斑马鱼环境毒性检测模型;已发表ACS Nano、Small等SCI论文50余篇。林思劼教授长期担任JACS、ACS Nano、EST等学术期刊审稿人。
在本次报告中,林思劼教授主要介绍了近几年来团队在纳米金属氧化物毒性方面的研究。林思劼教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纳米金属氧化物的应用和不同的分类方法,以及纳米金属氧化物作为一类与我们的环境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在游轮、防晒霜等许多方面的具体应用。然后,他分析了为什么斑马鱼是当前检测纳米材料毒理学方面的理想生物模型之一;他具体讲述了在用斑马鱼做实验的过程中,自己搭建的一个集自动化的胚胎操作、纳米分散液处理、显微成像、图像分析为一体的高通量筛选平台,并通过这个平台发现和验证了纳米金属氧化物对斑马鱼的毒性来源于对其胚胎发育的辅化酶活性的影响。随后,他继续探究了纳米材料的形状对其毒性的影响,并通过自己合成纳米材料的方法来得到特定形状。最后,他介绍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法:通过在电镜下将鱼类的血管曲线和血细胞流动相结合的方式来研究纳米材料的毒性,这为以后纳米毒理学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林思劼教授的报告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会后,老师和同学们就报告中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以及相关的领域与林思劼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座的同学都表示受益良多。